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课程代码:9527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神经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从分子、细胞(神经元)、神经回路乃至整体系统水平阐明神经系统对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从物资的运动到产生动物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的机制。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解、认识和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神经系统对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建立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辨正观点;达到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揭示“脑”活动的奥秘和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学会用科学、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为后续的学习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进行该课程学习的学生需有动物学、动物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前期课程学习作为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了解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神经元间、神经元和其它细胞间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反射弧的定义、组成及反射活动过程;2. 神经元轴丘的功能特征;3.经典突触的结构;4.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缝隙连接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
理解:1.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和说明反射活动及其反射弧;2.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对动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的意义。
应用:1.能将本章关于反射、反射弧的基本理论引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并能从本质上灵活解释环境-感觉-运动-精神活动间的相互关系。2.能对将要碰到的各种神经协调活动中的突触传递的性质、机制加以解释。
(二)次重点
识记:1. 几种较为常用的神经元的分类原则: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等;2. 神经元一般结构;3. 神经元突起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特征;4.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形态及主要功能。
理解:神经元膜的液态镶嵌模型,脂质双层结构及膜蛋白的生理学意义。
(三)一般
识记:1.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其主要功能;2. 神经系统进化的三个基本阶段:弥散的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3.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内容;4. 神经组织的概念、脑室、脑血屏障;5. 神经元的其它分类法;6. 突触的其它分类法;7. 神经胶质细胞种类和分布。
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神经电活动的物质、结构基础;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跨膜电位的基本概念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1. 神经元膜的物资转运功能的各种转运方式及其定义、过程与特征;2 神经元膜中的各种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和转运过程,离子泵的活动特征;3.生物电现象产生的离子机制或学说;4. 跨膜电位与静息电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离子机制;5. K+平衡电位的概念及计算方法;6. 静息电位的生理学意义;7.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理解: 1.跨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内在关系;2. 极化状态、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时各种跨膜电位特征、与带电离子分布、聚集的关系。
应用:1. 将跨膜物质转运机制与过程运用于解释神经元的多种功能活动中,以解释其机制。2. 能灵活解释多种物资的跨膜转运过程及其相互关系。3.根据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和膜状态的实际情况分析跨膜电位变化趋势。
(二)次重点
识记:1. 各种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2. Na+-K+泵的生电作用和生物学意义。3. 神经元膜的等效电路(电容-电阻并联电路)及其电学特性。
理解:1. 联合转运;同向转运、反向转运或交换;2.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与物理学电路的电学特性的异同点。3.离子通道的活动对神经元膜电学特性(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应用:1.列举出联合转运;同向转运、反向转运或交换能的实例,并说明其详细过程。
(三)一般
识记:1. 了解神经生物电记录的几种方法与技术。2. Nernst方程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1. 为什么静息膜电位实际测定值与Nernst方程理论值会有差异,跨膜电位与离子种类、分布、浓度与流动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1.运用离子学说的要点解释各种生物点现象。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