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生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化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生物资源学课程主要介绍生物资源学的基本概念、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途径与生物资源的研究方法。
通过生物资源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概况、特性、分布、资源价值、资源量;掌握我国生物资源的种类、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的内容及其考核目标
1.课程内容和考核总目标:
本课程全面介绍我国的主要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种类、利用价值以及途径;生物资源的引种与驯化;中国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资源的属性;我国植物资源主要类别、分布、资源利用;我国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要类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动物引种驯化的目的、原则、选育;我国生物资源的利用原则以及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了解生物资源的研究方法、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2.章节内容及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生物资源的一般概念
一、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
(一)自然资源
(二)生物资源
二、生物资源的价值
(一)生物资源价值评价的方法
(二)生物资源的价值
第二节生物资源的特性
一、生物资源的系统性
二、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再生性)
三、生物资源的地域性
四、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五、生物资源的有限性
六、生物资源的增殖性
第三节 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简史
重点内容:
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的特性。
考核目标:
掌握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的特性及具体涵义。了解生物资源的价值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简史。
第二章 植物资源
基本内容:
第一节藻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藻类各门的特点和资源利用
(一)蓝藻门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食用蓝藻
药用蓝藻
其他
(二)绿藻门
1.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食用绿藻
药用绿藻
(三)褐藻门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食用褐藻
药用褐藻
业用褐藻
(四)红藻门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食用红藻
工业用红藻
医药用红藻
第二节菌类
一、菌类的基本特征
二、菌类各门特征及资源分述
(一)细菌门
1.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医药用细菌
工业用细菌
农业用细菌
(二)粘菌门
1.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三)真菌门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食用真菌
药用真菌
工业用真菌
第四节 地衣门
一 、地衣的主要特征
(一) 组成和营养关系
1. 组成
2. 营养关系
(二) 地衣的形态
(三) 地衣的结构
(四)地衣的繁殖
(五) 地衣的种数及地理分布
二 、资源利用
(一) 药用地衣
(二) 食用地衣
(三)饲用地衣
(四)环境监测
第五节 苔藓植物门
一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 、资源利用
(一) 医药用
(二) 工业用
(三) 园林应用
1. 花卉苗木根部的包扎
2. 土壤添加物
3. 盆景材料
(四) 指示大气污染
第六节 蕨类植物门
一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 、蕨类植物的分类和分布
三 、蕨类植物的资源利用
(一)食用植物
(二)药用植物
(三)观赏植物
(四)工业用植物
(五)指示植物
1. 土壤指示蕨类
2. 气候指示蕨类
(六)农业上应用
第七节 裸子植物门
一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 、常见科的重要特征和资源利用
(一)铁树科(苏铁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银杏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三)松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四)杉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五)柏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第八节 被子植物门
一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 、常见科的重要特征和资源利用
(一) 木兰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二) 樟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三)毛茛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四) 榆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五)桑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六)胡桃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七)壳斗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八)石竹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九)蓼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十)山茶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十一)锦葵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二)葫芦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三)杨柳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四) 十字花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五)蔷薇科
1.重点特征
1.资源利用
(十六)蝶形花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七)大戟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八)葡萄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十九)芸香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伞形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一)茄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二)唇形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三) 桔梗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四)菊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五)棕榈科
1.重点特征
2.经济利用
(二十六)天南星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二十七)莎草科
1.重点特征
2.经济利用
(二十八)禾本科
1. 重点特征
2. 资源利用
(二十九)百合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三十)兰科
1.重点特征
2.资源利用
第八节 中国资源植物的地理分布
一 、东北区
二 、华北区
三、黄土高原区
四 、西北区
五 、青藏高原区
六、 华中区
七 、云贵高原区
八、华南区
重点内容:
经济植物的资源利用。
考核目标:
掌握各科中常见种类、重要代表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种类的资源用途;了解各科的重点特征、中国资源植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章 动物资源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资源
一、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原生动物的分类概述
(一)鞭毛虫纲
(二)肉足虫纲
(三)孢子虫纲
(四)丝孢子虫纲
(五)纤毛虫纲
三、原生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鱼的天然饵料
(二)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三)生命科学研究的材料
(四)在石油勘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有刺胞动物资源
一、有刺胞动物的一般特征
二、有刺胞动物的分类概述
(一)水螅纲
(二)钵水母纲
(三)珊瑚纲
三、有刺胞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食用
(二)仿生学的应用
(三)装饰用
(四)药用价值
第三节 线虫资源
一、线虫动物的一般特征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结构
二、线虫动物的分类概述:
(一)无尾感器纲
(二)尾感器纲
三、线虫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害虫的生物防治
(二)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三)作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指示生物
第四节 环节动物资源
一、环节动物一般特征
二、环节动物的分类概述
(一)多毛纲
(二)寡毛纲
(三)蛭纲
三、环节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鱼类的饵料
(二)食用
(三)饲料
(四)改良土壤
(五)药用价值
第五节 软体动物资源
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软体动物的分类概述
(一)无板纲
(二)单板纲
(三)多板纲
(四)掘足纲
(五)腹足纲
(六)瓣鳃纲
(七)头足纲
三、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
(一)食用贝类资源
(二)饵料(或饲用)贝类资源
(三)药用贝类资源
(四)观赏和饰用贝类资源
(五)工业贝类资源
第六节 节肢动物资源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一)有鳃亚门
1.三叶虫纲
2.甲壳纲
(二)有螯亚纲
1.肢口纲
2.蛛形纲
(三)有气管亚门
1.原气管纲
2.多足纲
3.昆虫纲
三、节肢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甲壳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1.食用甲壳动物资源
2.饵用甲壳动物资源
3.药用甲壳动物资源
4.饰用甲壳动物资源
(二)蛛形动物资源
1.药用蛛形动物资源
2.天敌蛛形动物资源
(三)昆虫资源
1.传粉昆虫资源
2.食用昆虫资源
3.饲用或饵用昆虫资源
4.药用昆虫资源
5.工业昆虫资源
6.绢丝昆虫资源
7.天敌昆虫资源
8.观赏昆虫资源
9.食腐性昆虫资源
四、其它节肢动物资源
第七节 棘皮动物和毛颚动物资源
一、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棘皮动物们的分类概述
(一)游移亚门
1.海星纲
2.蛇尾纲
3.海胆纲
4.海参纲
(二)有柄亚门
海百合纲
三、棘皮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食用棘皮动物资源
(二)药用棘皮动物资源
四、毛颚动物资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