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以太网
一.概述(识记)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1)20世纪70年代中期,Xerox公司制定了以太网协议并进行实验,速率为
2.94Mbps;
(2)1980年,Xerox、Intel和DEC三公司联合发表DIX80,即以太网的标准;
(3)1981年6月,IEEE802LAN标准委员会成立;
(4)1985年,IEEE802LAN标准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局域网标准。
(5)传统的以太网的核心思想是在共享的公共传输媒体上以半双工传输模式
工作,网络的站点在同一时刻要么发送数据,要么接收数据,而不能同发
送和接收。
(6)交换型和全双工以太网的出现,实现了站点独占传输媒体并同时收发数据。
二.以太网标准系列(识记)
1.以太网标准系列
198210BASE5(DIX)802.3粗同轴电缆
198510BASE2802.3a细同轴电缆
199010BASET802.3I双绞线
199310BASEF802.3j光纤
1995100BASET802.3u双绞线
1997全双工以太网802.3x双绞线、光纤
19981000BASEX802.3z短屏蔽双绞线、光纤
20001000BASET802.3ab双绞线
2.以太网拓扑结构的演变(见上表)
三.以太网功能模块(领会)
以太网主要功能模块的划分P21图2.1
以太网的功能模块包括两大部分,相当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功能
1.数据链路层
(1)LLC子层不列入以太网标准
(2)MAC(媒体访问控制)子层分为祯的封装和解封,媒体访问控制两个功能模块
2.物理层
(1)物理信令(PLS)(2)媒体连接单元(MAU)(3)媒体
四.祯结构(领会)
1.以太网和IEEE802.3两种祯结构
(1)以太网祯结构
7166246~15004
前导码祯首定字符(SFD)目的地址
(DA)源地址
(SA)类型
(TYPE)数据区
(DATA)祯检验序列(FCS)
说明:
(1)前导码:为101010。。。。。。,共56位,为了同步。
(2)帧首定界符(SFD):为10101011,表示一帧开始。
(3)目的地址(DA)
为MAC的物理地址,共6字节。又分为单地址、多地址和广播地址。
○1单地址:最高位是“0”;
○2多地址和广播地址:最高位是“1”。(广播地址时,DA同时为全“1”代码)
(4)源地址(SA):说明发送该祯站的地址,与DA一样占6字节
(5)类型(TYPE):主要说明高层所使用的协议类型,如IP地址。
(6)数据区(DATA):它的范围为:46~1500字节,如不够46字节,则必须填充到46字节。
(7)帧检验序列(FCS)FCS是通过计算除前导码、SFD和FCS以外的内容得到的。
(2)IEEE802.3祯结构
[1]

热点关注:
广东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数学(二)
全国2020年8月自考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广东省202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常见问答
全国2017年4月自考公司法试题
2021年广东自考英语翻译及写作的高分技巧